本篇文章1437字,读完约4分钟

记者马伟编辑朱茵

昨日,中国证监会官方网站披露了近年来严厉查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的情况。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中国证监会共查处上市公司非法信息披露案件170起,罚款总额为2.0161亿元。

根据中国证监会官方网站发布的信息,近年来,中国证监会对《永远保持》中上市公司非法信息披露的执法施加了很大压力,不断压缩上市公司董事、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责任,大幅增加了违法违规成本,迫使上市公司规范治理结构,改善财务状况,不断提高经营质量。

证监会严惩信披违法行为 三年间处罚案件170件

2016年至2018年,共查处上市公司非法信息披露案件170起,共罚款2.0161亿元。禁止进入市场的总人数为80人,问责目标涉及1202人,包括董事、主要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共有113名责任人被罚款。

同时,中国证监会将19起涉嫌刑事案件移送公安机关,积极支持人民法院审理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件,对上市公司非法信息披露造成了强大冲击。

对于未能围绕上市公司开展证券业务的中介机构,中国证监会坚持一案双查,将违规上市公司与不良中介机构一并处罚,迫使中介机构诚实守信、勤勉尽责,在资本市场中扮演好“守门人”的角色。

三年来,对10家证券公司、17家会计师事务所、4家律师事务所和6家评估机构进行了行政处罚,罚款和没收金额高达2 . 75亿元,9名员工被禁止进入市场。

根据中国证监会披露的信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财务欺诈,如新泰电气欺诈发行、集团虚增收入、宝倩丽电子通过虚假故意协议虚增评估价值、金隐瞒担保等。

二是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未依法披露,如方正科技、庞达集团、华泽钴镍等公司的非法信息披露案件。

三是股东权益变动未依法披露,如邱慧科技、人资兴未依法披露相关信息的案例。

第四,披露的信息存在误导性陈述,如长寿生物、安硕信息和万家文化的误导性陈述。

第五,重大事项未依法披露,如成城、秦尚、鲍莉国际等公司信息披露违法案件。

根据中国证监会官方网站信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行为形式多样,动机各异。相关主体对市场、法律、行业和投资者缺乏敬畏,频频试探法律底线,显示资本市场生态环境仍不理想,亟待改善。

一些上市公司在经营中趋利避害,偏离主营业务,炒作热点,增加杠杆玩“跨境”,改变其在经济低迷周期中的表现,这是非法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素;现代公司治理文化不发达,部分董事合规意识淡薄。他们无法正确理解上市公司作为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以及董事对全体股东的诚信义务。有些人习惯于“亲自动手的店主”,并试图用无知、不专业和隐藏的理由作为“豁免盾牌”;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在一些公司,“三会”是无效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忽视中小股东权利,通过隐性不公平关联交易侵害上市公司利益,或者不配合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侵犯中小股东知情权;一些中介机构重市场份额轻合规管理,大举扩张规模,不履行职责开展证券业务,甚至玩忽职守,为欺诈打开了方便之门,挫伤了投资者对中介行业的信心。对于上述行为,有必要通过严格的执法来惩治混乱,使各种欺诈行为无处藏身,使各种责任主体受到惩罚并付出应有的代价。

证监会严惩信披违法行为 三年间处罚案件170件

据悉,下一步,中国证监会将继续加强对上市公司非法信息披露的执法力度,鼓励上市公司和大股东实话实说,及时建帐、说话,牢牢把握“四条底线”,不披露虚假信息。不搞内幕交易,不操纵股价,不损害上市公司利益,促进各种中介机构回归职责,净化市场生态,努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巩固好实体经济是“基础”

来源:时代品牌网

标题:证监会严惩信披违法行为 三年间处罚案件170件

地址:http://www.sjx0.com/hsbjw/22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