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75字,读完约7分钟

■ on电位

■我们的记者王彩娜

沿着千年古运河,一个新的号角响起,通州,这是“睡觉”,是“苏醒”。

《北京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级)》(2016-2035)(以下简称《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日发布。低碳高效的绿色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自然生态的海绵城市、智能融合的智慧城市、古今辉煌的人文城市、公平通用的宜居城市、生动的城市“名片”,将使“副中心”成为新时期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典范,成为新时期的精品城市。

“通”往协同  北京开启“副中心”时代

然后,屏幕上传来了“向东移动”的消息。1月11日,在东城区正义路2号以东30公里处,北京市行政中心正式迁入城市副中心。截至目前,北京市第一次拆迁已完成35个部门和165个单位的拆迁。

蓝图许凯

开放城市副中心控制规则,低碳高效绿色城市、蓝绿色森林城市、自然生态海绵城市、智能融合的智慧城市、古今人文城市、公平包容的宜居城市。城市副中心的战略定位形象地概括为三个示范区:建设世界一流和谐宜居首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

“通”往协同  北京开启“副中心”时代

作为北京的一个重要翼,城市副中心如何处理与中心城市的“主”、“副”关系?《城市副中心管理条例》提出,要加强中心城市资本功能的服务和保障,实现副主副共荣。

“在功能互补的基础上,北京的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必须相对独立,以避免过度的人员交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刘墉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承认,在世界城市化进程中,母城与卫星城的关系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通州过去被称为“睡眠城市”就是一例。目前,《城市副中心控制条例》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硬约束,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土地利用规模和建筑规模。强调以和谐宜居为标准,将人口密度控制在9000人/平方公里以内,是未来城市规模发展的重要标志。

“通”往协同  北京开启“副中心”时代

《城市副中心管理条例》抓住中心城市功能和人口救助的“牛鼻子”,提出要在非资本功能救助中发挥主导作用,以行政办公、商业服务和文化旅游为主导功能,形成完整、综合的城市功能。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实现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融合发展,三大主导功能相互支持、相互依托,实现人追随功能、产业追随。

“通”往协同  北京开启“副中心”时代

在发展过程中,北京遭受着大城市固有的各种“疾病”。因此,城市分中心采取预防“城市病”的措施,提出建设一个没有“城市病”的城市。例如,坚持公交优先和绿色出行,建设舒适便捷的小街区、密集路网的道路系统,加强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之间的公共交通系统建设,营造绿色交通环境。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的住房制度,实现居住与住房并举,加强群体中心和家庭中心建设,满足附近居民工作和生活需求,提高当地就业率,实现职业与住房均衡发展。

“通”往协同  北京开启“副中心”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城市副中心控制条例》定义了多层次的战略空白区:城市副中心将预留约9平方公里的战略空白区,扩展区将预留约30平方公里的战略空白区指标。刘墉认为,为了应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指定战略空白区域是值得称赞的。但是,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保留”,而不是任意改变占领。

“通”往协同  北京开启“副中心”时代

在刘墉看来,建设城市副中心无异于增加一个新的省会城市,这将为中国的城市化带来新的活力,形成新的增长点。

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在2019年北京“两会”期间通州代表团审议时表示,“凝聚各方资源,深化改革开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优化商业环境和法治环境,加强民生建设。”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将提升城市副中心的吸引力和承载能力,有效地将通州区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陈吉宁表示,围绕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统筹推进“化解、整顿、促进”专项行动,京津冀地区将成为引领优质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通”往协同  北京开启“副中心”时代

建设正在全面展开

冬天,北京城市分中心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建筑工地上起重机隆隆作响,工人们戴着头盔来回穿梭。

"我们必须建立一个以重点工程为起点的城市骨架."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表示,要做好行政办公区的后续工程建设;城市“绿心”是在过去东方化工厂的基础上规划建设的约11平方公里的城市森林公园,在城市森林公园内规划建设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三大文化设施;大力推进北京环球影城主题公园、运河商务区和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城市副中心站应建成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在轨道上实现“京津冀”,连接滨海新区、唐山、平谷和廊坊北县,并与北京本地铁路网相连,成为城市最大的地下枢纽。它也是城市副中心未来分流主城区客流的重要枢纽。目前,它已经完成了规划和规划

“通”往协同  北京开启“副中心”时代

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兼发言人李素芳表示,2019年,北京将重点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信息化、智慧城市和副中心产业等240多个重大项目,计划投资约750亿元。

"重大项目的建设和实施是推进规划的重要支撑和手段."李素芳表示,根据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和功能定位,近年来,北京以项目优化布局和功能提升为导向,不断加强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推进,帮助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

为实现建设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的建设目标,北京市园林绿化部将结合新一轮百万亩绿化工程,全面增加城市副中心的绿色空房总数。北京市水务局将同时推进通州堰分洪系统建设。

陈吉宁表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要坚持世界眼光,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推进副中心的规划建设,按照国家首都大城市副中心、京津冀协调发展示范区、优质发展动力源的历史定位,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支点。

“通”往协同  北京开启“副中心”时代

从“沟通”到协同

城市副中心在承担中心城市功能和人口救助的同时,还肩负着辐射带动河北省廊坊市北部三县协调发展的重任。

未来,城市分中心将充分发挥北京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带动廊坊北部三县产业转型升级,承担试点孵化、科技成果转化、高端制造业和配套服务等溢出功能。缓解北京非资本对接功能,引导适宜产业向廊坊北三县转移,促进当地就业,实现职业与居住均衡发展。

“通”往协同  北京开启“副中心”时代

一直以来,“吴彤走廊”区域合作是京津冀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自京津冀协调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以来,“吴彤画廊”充分发挥地理邻近、产业结构相似的优势,创新机制,在区域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对接合作、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方面先行一步,打造京津冀协调发展试点示范区。

“通”往协同  北京开启“副中心”时代

2018年8月,京津冀签署《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提出推进通州永乐开发区、武清开发区、廊坊开发区等重点园区协调对接机制建设,打造京津冀工业经济协调发展共享示范区,提升三地工业经济的整体影响力和辐射力。

2019年是京津冀协调发展五周年。京津冀协调发展进入攻坚阶段。重点推进熊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争取新的突破。

“熊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已经从顶级设计阶段转移到实质性建设阶段。”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林念修说:“过去五年,我们主要是制定规划,坚持每一寸土地都要规划,然后才开始建设。除了目前基本工程和临时建筑的运行保证,熊安新区没有开始建设砖瓦,以绑第一个按钮,不犯颠覆性的错误,避免留下历史遗憾。”

“通”往协同  北京开启“副中心”时代

林念修表示,熊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正在高标准、高质量地推进,北京市非首都功能区的建设正在积极稳妥地进行,交通、生态、工业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打造“京津冀上轨道”。

刘墉认为,熊安新区、齐飞两翼的城市分中心和天津滨海新区,未来京津冀地区的新发展将主要依靠这些新兴地区。

来源:时代品牌网

标题:“通”往协同 北京开启“副中心”时代

地址:http://www.sjx0.com/hsbjw/22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