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49字,读完约5分钟

在收获季节,收割机在瓦拉农场的稻田里工作。本报记者蒋萱照片

中国和尼泊尔的技术人员分享成功培育新水稻品种的喜悦。

照片由中国海外集团绿色西非农业有限公司提供

瓦拉农场雨季的“加瓦一号”原种场。本报记者蒋萱照片

■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实现粮食自给并不困难。让当地农民意识到农业技术的巨大力量是很重要的。

■尼日利亚有望通过使用再生大米技术在短时间内实现粮食自给自足,这对于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来说意义重大。

■“我希望中尼友谊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

在尼日利亚西北部的卡比州的瓦拉农场,到处都是整齐的金黄色稻田...几台大型收割机已经进入现场,开始一台接一台地工作,瓦拉农场迎来了大丰收。

稻子被推到田里,一捆捆的稻子像列队的士兵一样,整齐划一地等待检查,田里几乎看不到杂草。正在做农活的中国农业技术专家王学敏说:“如果幼苗足够,空房里的杂草就不会生长。”

根据尼日利亚政府发布的数据,2017年尼日利亚全国大米需求量为700万吨,其中550万吨为自产,150万吨为进口。然而,中国海外集团绿色西非农业有限公司的农业技术专家认为,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实现粮食自给并不困难,重要的是让当地农民认识到农业技术的巨大力量。

“中国技术让我们的日子好起来”

“因地制宜”和“量身定做”带来高产出

1983年,作为中国海外集团首批合作项目之一的瓦拉农场项目在尼日利亚正式启动。本项目主要培育和改良水稻、玉米等种子,以“公司+农户”的种植模式向当地农民提供种子、肥料等农业原料。中国技术专家手拉手教当地农民农业技术,帮助他们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增加产量和收入。

“中国技术让我们的日子好起来”

“当我第一次来到尼日利亚时,几乎没有人相信我们的产品。”中国海外集团负责农业的副总经理王军告诉记者,从2012年到2014年,公司也遭受了损失,只有当使用中国海外集团种子的农民数量逐渐增加时,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

“中国技术让我们的日子好起来”

王学敏,毕业于湖北农业学院(现长江大学农业学院),2004年在非洲从事农业技术研究,2006年加入绿色西非农业有限公司。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一生“与农田里的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

“农业技术的影响不太可能立竿见影,但它的影响是深远的,将造福几代人。”王学敏告诉记者,粮食品种的改良需要多年反复试验,从成功试验到广泛应用需要很长时间,更不用说是在一个土壤、气候甚至语言文化都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国家进行的。

“中国技术让我们的日子好起来”

经过10多年的不断投入和努力,“加瓦1号”从绿西非农业有限公司培育的数百个水稻品种中脱颖而出..经过在尼日利亚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加瓦1号”的平均产量比同期主要地方品种法罗44至少高30%。2017年,“加瓦1号”在尼日利亚成功注册,成为尼日利亚第一个由私人机构培育的水稻品种,也是尼日利亚政府正式命名并同时推荐给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其他国家的第一个水稻品种。

“中国技术让我们的日子好起来”

此外,王学敏的团队结合当地的土壤特点,为当地农民创造了一种新的种植方法——“播种和耙地”。这种种植方法的产量至少比常规种植高30%,甚至最多可翻一番。

“我们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生计了。”

十多年前,当王学敏第一次来到瓦拉农场的时候,这里还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地里的杂草比庄稼长得还要茂盛。在项目开始时,他每天都在农场实验场工作,中午还得派车回营地吃午饭。随着项目的逐步推进,周围村庄的许多人都被吸引住了,村民们骑着摩托车去田里卖食物和水。农场附近原本只有几户人家的齐帕梅勒村,慢慢地迁入了很多新居民,有了像样的餐厅,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小镇。

“中国技术让我们的日子好起来”

多年来一直为王学敏开车的司机易卜拉欣承认,当他第一次去瓦拉农场工作时,他认为这个地方太偏远了,但他不得不努力工作来养家糊口。但当他看到中国农业技术的好处时,他主动说服家人和亲戚在农场扎根。他一边为王学敏开车,一边学习农业技术。现在,易卜拉欣的家人已经承包了一大片农田,并用学到的技术种植水稻,日子慢慢地过得很好。

“中国技术让我们的日子好起来”

布莱克松从尼日利亚东北部的包奇州搬到了瓦拉农场。她告诉记者:“这里有农田和更多的技术。中国科技让我们的日子过得更好,我们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生计了。”

“人需要感情。在我看来,这种感觉就是,不管你吃了多少苦,你都必须无愧于国家的培育,无愧于你的梦想。”现阶段,王学敏已经为自己设定了向尼日利亚推广国产再生稻技术的目标,力争两季四收,进一步提高当地农民的种植能力和水平,从而大幅度提高收成。"再生稻技术适应尼日利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他说,第一季将在一月种植,四月采集,一个半月后可以再次采集;这块土地将休耕大约一个月。在第二个季节,它将在六月种植,十月收获,一个半月内再次收获。每次收获至少可以达到原米的一半。“有了这项技术,尼日利亚有望在短时间内实现粮食自给,同时保持现有种植面积不变,这对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技术让我们的日子好起来”

王学敏等中国农业专家的坚持不懈为许多尼日利亚人带来了改善生活的机会。但是当谈到他的家庭时,这个坚持了15年的男人仍然会流泪,因为他欠他们太多了。

也许是因为他与农作物的长期关系,王学敏像大米一样,低头不语。然而,在谈到瓦拉农场的未来时,他充满了自豪:“我必须再工作几年,充分发挥我的价值。”我想让中尼友谊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阿布贾,1月6日)

人民日报(03版,2019年1月07日)

来源:时代品牌网

标题:“中国技术让我们的日子好起来”

地址:http://www.sjx0.com/hsbjw/20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