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72字,读完约6分钟
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林峰山谷风景区,仲夏平均气温只有23摄氏度,每立方厘米空空气中有5万多个负氧离子。
7月26日清晨,58岁的护林员李洪生收拾好背包和登山工具,说道:“1981年我第一次来这里工作的时候,一天就砍倒了几十棵齐腰粗的树,我什么都没感觉到。”现在,如果你看到哪棵小树倒下了,你就不会忍受了。”
八年前,它也被称为和平林场,是桓仁县重要的森林采伐基地。树木被砍伐,但是像老李灿这样的老工人每月只能拿到1500元。今天,它已经成为一个4a级的旅游胜地。"工作不累,收入翻了几番."老李说。
这个林场已经变成了一个风景区
“过去,每天的工作是砍树,每年至少要砍树8000棵树。天然林被砍伐,次生林被砍伐,后来种植园被砍伐,但工资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老工人辛志明回忆说。
除了和平林场,其他林场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桓仁县林场场长展董军说:“桓仁有8个国有林场。在最困难的时候,员工的月收入只有几百元。约80%的员工家庭是困难家庭,一些适婚年龄的员工找不到对象。"
2002年,桓仁正式停止了天然林的商业采伐,时任县林业局局长的王没有考虑出路。
2011年“十一五”期间,王没有休息,而是带着各大林场的负责人参观了和平林场。满山的红枫树叶使王感到神清气爽。“没别的,就它!”在由几栋破旧平房组成的林场办公区,一种将“砍树”变成“看树”并通过旅游带动扶贫的想法应运而生。年底,由和平林场控股、其他七个林场投资的丰林沟森林公园旅游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从那以后,这里的树木不仅没有被砍伐,而且还被重新缝上了针;道路修复,尽量依靠原有的森林道路;原来的木材贮藏场是用来建停车场的...为了保护环境,在景区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有的自然风貌。
如果没有天赋,就在实践中培养它;如果没有资金,我们将从木材销售中筹集资金,争取专项资金和财政支持。2013年9月6日,景区如期竣工开放。当时的桓仁县林业局副局长王非常清楚地记得,“在开放的那一年,景区的收入达到了200万元。”自此,以“森林氧吧”和“枫叶最佳”为重点的林峰谷景区成为国家4a级景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景区收入连续几年翻了一番。截至2019年,景区累计收入超过5300万元,同时砍伐森林1万亩。用王的话说,“这就相当于创建一个和平的林场。”
望着景区内络绎不绝的游客,辛志明感慨地说:“原来那棵挺立的树更值钱!”
每个家庭都有致富的方法
走进桓仁满族自治县向阳乡和平村,白色墙壁和红色瓷砖的小农舍干净漂亮。几年前,它还是该县一个著名的贫困村。
如今,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9年,在该村的1,801名居民中,有1,243名雇员与旅游业有关。村子里有63个农舍,山货,如软枣、榛子和菌类,不再担心出售。全村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5000元增加到23000元,所有贫困人口都脱帽致敬。
"这都是因为我在林峰谷风景区搭了一趟车."和平村党支部书记刘玉红说:“现在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致富之路,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增收项目。它已成为著名的旅游专业村。”
57岁的王俊翔(音译)为记者算出了她家的收入变化情况:“在林峰谷风景区开放之前,这里几乎没有工作,山货也卖不出价钱。我丈夫江忠德一年挣1万多元,加上我的收入,全家年收入2万元。2019年,老蒋打零工可以赚2万元。当我在村子里工作的时候,我可以挣3万多元。这家农舍的净利润也是2万元。两英亩的糯米种上了榛子。我们老两口现在一年挣近八万元。”
在林峰山谷风景区,受辐射驱动的不仅仅是和平村。“我们在景区设立了10多个扶贫亭,免费提供给建立档案出售自己农副产品的贫困家庭。在同等就业条件下,景区优先录用设立卡的贫困户劳动力,为其提供增加收入的机会。”林峰山谷森林公园旅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翔告诉记者。
“2019年,共有23个贫困村和经济薄弱村与林峰谷风景区开展了扶贫合作。当年,每个村的投资收入达到63.3万元,惠及419户838人的贫困家庭。2020年,五个新的乡镇将与林峰流域合作开展扶贫合作,扶贫资金总额为2136.02万元,预计将惠及1000多户家庭。”桓仁县扶贫办副主任维伦介绍说。
景区还与许多乡镇合作扶贫。景区每年将稳定收入的8%作为红利分配给这些城镇和村庄,用于补贴没有工作能力、没有工业发展能力、患有严重疾病和上大学的儿童的贫困家庭。每户每年不少于1000元。
群山充满了宝贵的财富
"争取弥补上半年的损失!"在桓仁沈龙健康制药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人参系列食品、保健品、人参面膜、洗发水等产品不断生产和包装,70多名工人正在全力以赴。
"公司于2018年投产,累计销售额超过1亿元."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兴仁高兴地说:“林白参是我们目前的主要产品。虽然四年后花园人参可以长得像手指一样粗,但当它以磅出售时,便宜的那种只卖20元一磅。一个20年树龄的林参,三四块钱的批发价必须是500元,长期销售几千元就够了。”
王兴仁介绍说,桓仁30多年前就种了园参,砍伐森林做参床,建大棚,中间不断施肥和施肥,这样既容易水土流失,又造成土壤板结,对环境造成很大破坏。“种植在森林下的人参现在生长在野山的丛林中。生态越好,生长越好。”
桓仁的自然条件适合人参的生长,而实施天然林采伐政策为林下种植人参带来了机遇。人参种植和加工逐渐促进了桓仁健康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企业效率,增加了农民收入。从林下种植人参到收获野菜,从发展红松经济林到培育林蛙,桓仁把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与发展林业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在二棚店子镇的摇钱树村,99%的村民种植人参,平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我做梦也想不到能挣这么多钱,而现金树村终于名副其实了。”农民郭军说。
桓仁镇大甸子村村民董福军辞去伐木工作,在树叶下种植真菌。“这种真菌一晒干就会被订购,所以别担心卖不出去。”
五里店子镇三家棚村的贫困村民种植五味子和榛子,他们的收入比过去高十倍。他们从石屋搬到了大瓦房。
山参年产值21亿元,3000多户种植红松,年收入1万多元。山核桃油等五种产品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一个接一个,记录了这片森林带来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青山绿水已成为桓仁人的绿色银行。
人民日报(2020年8月8日01版)
来源:索菲亚回声报中文网
标题:绿水青山成了绿色银行(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地址:http://www.sjx0.com/hsbjw/18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