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693字,读完约17分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7日电近日,北京市委宣传部发布了《北京文化金融白皮书》,首次全面分析了北京文化金融的产业数据和前沿趋势,系统总结了北京文化金融的发展成就和经验。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特意选择了白皮书的摘要部分,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北京文化金融概况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主体主要指标快速增长。截至2018年底,北京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实体15.1万个,同比增长54.1%;员工121.5万人,比2013年底增长29.0%;总资产27169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192.3%;营业收入13454.8亿元,同比增长110.0%。2018年,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总收入10703亿元,人均贡献收入181.4万元,均保持持续增长。
北京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核心文化领域发展迅速,收入规模占80%以上。2018年,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核心领域收入9292亿元,同比增长14.1%,收入规模占比86.8%。其中,创意设计服务、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制作和文化传播渠道是拉动北京文化产业收入增长的主要领域。创意设计服务领域实现收入2771.1亿元,占收入规模的25.9%,位居九大领域之首;新闻信息服务领域收入达到2558.3亿元,同比增长20.7%,增速最快;内容创作、制作和文化传播渠道收入分别达到2005.2亿元和1826.9亿元。文化相关领域收入1411亿元,占总收入的13.2%。
北京文化金融发展良好,文化金融市场持续活跃,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
文化金融主要包括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其中债务融资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债券融资和融资租赁,股权融资包括私募股权和公开市场股权融资。
据统计,2018年北京文化金融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其中,中资银行新增贷款1602.5亿元,债券融资规模317.6亿元,融资租赁市场规模23.2亿元,私募股权市场规模407.6亿元,M&A市场规模221.3亿元,公开市场股权融资规模209.3亿元,合计2781.5亿元,为文化产业的优质发展提供了稳定的金融支持。
2018年,北京文化企业债券融资规模位居全国第一;2018年,北京文化金融市场私募股权融资规模居全国首位,文化产业并购规模居全国首位;截至2019年,北京境内外共有73家上市文化企业,新三板上市文化企业数量占全国近30%。
北京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发展良好,融资结构逐步优化,满足文化产业多元化融资需求。2018年,北京文化产业股权融资规模为838.2亿元,占北京文化金融总规模的30.1%。2018年,北京文化产业债务融资规模达到1943.3亿元,同比增长26.0%。
中资银行贷款是北京文化企业获得债务融资支持最重要、最稳定的渠道。2018年,北京文化产业中资银行新增贷款1602.5亿元,2012-2018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8.2%,为文化企业提供了稳定、可持续的融资服务。截至2018年,中小文化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343.4亿元和558.9亿元,分别占19.2%和31.2%。从获得贷款的文化企业数量来看,有3952家小企业,占70.7%;微型企业948家,占16.9%。
北京文化产业债券融资规模增长迅速,融资方式多样。2018年,北京文化产业债券融资规模达到317.6亿元,同比增长74.3%。
从融资方式来看,北京文化企业债券有多种融资方式。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短期融资债券、公司债券、定向工具和中期票据都被使用。2012年至2018年,北京文化企业使用的企业债券融资规模最高,累计规模达344.2亿元;其次是短期融资券、公司债和可转换债券,2012年至2018年累计规模分别为177.5亿元、162.1亿元和141.5亿元。
从行业来看,2012-2018年北京文化企业债券融资最频繁的五个领域是内容创作制作、新闻信息服务、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辅助制作和中介服务。从2012年到2018年,北京文化企业债券融资规模最大的五个领域是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与制作、文化传播渠道、创意设计服务、文化辅助制作与中介服务。
北京率先试点无形文化资产融资租赁业务,推出文化资产证券化融资产品。2018年,北京文化租赁共有113个无形文化资产融资租赁项目,规模为19.6亿元。无形文化资产融资项目和规模占文化企业融资总数和规模的比例分别为90.4%和84.5%。无形文化资产融资租赁项目的数量和规模在内容创作和制作领域所占比例最高。在北京文化租赁无形文化资产融资中,以版权资产为融资目标的项目增长最快,其次是商标。
2019年3月,北京文化租赁成功发行了中国首个知识产权证券化标准化产品——“首笔资本——文科租赁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产品总规模超过7亿元。2019年9月,北京文化租赁推出了中国首个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产品“首笔资本-资本证券-文化租赁1-5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并获得深圳证券交易所批准,产品总规模30亿元。
北京的私募股权和M&A市场活跃,融资数量和规模在中国保持第一。2012年至2018年,北京文化产业私募股权融资共发生2514起融资事件,占全国融资总额的38.9%;私募股权的累计融资规模为1205.3亿元,私募股权的融资规模居中国首位。
2012年至2018年,北京文化产业共举办746场M&A融资活动,占全国M&A总数的30.9%;M&A市场累计融资规模为3387.7亿元,规模居全国M&A前列。创意设计服务、新闻信息服务、文化传播渠道和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是北京文化产业私募股权融资市场和M&A市场资金流入量较大的四个领域。
北京文化产业公开发行市场股权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初始融资和股权再融资活动活跃。2012年至2018年,北京文化企业初始融资规模为468.1亿元,占全国累计融资规模的33.9%,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9.8%。从行业角度看,2012年至2018年,北京市初始融资规模较高的文化企业主要分布在文化传播渠道、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制作和创意设计服务等领域。其中,北京文化企业在中国新闻信息服务和文化传播渠道领域的融资规模相对较高。
2012年至2018年,北京上市文化企业股权再融资规模总计895.2亿元,占全国累计融资规模的20.7%,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5.1%。从行业角度看,2012年至2018年,北京市累计股权再融资规模较高的文化企业主要分布在内容创作制作、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和新闻信息服务等领域。其中,北京文化企业在内容创作和创意设计服务领域的股权再融资规模在中国相对较高,分别占55.1%和17.5%。
北京文化金融风险管理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北京担保业通过制度、产品、政策和机制创新,探索文化金融一体化模式。2018年1月,在原北京市金融工作局的支持和推动下,北京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有限公司牵头成立了北京融资担保联盟,成立了文化创意委员会,以促进北京文化产业融资担保业务的合作和资源共享。
截至2018年,北京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有限公司通过再担保业务支持了660多家北京文创中小企业,筹集资金44亿元。截至2019年6月,北京首创金融担保有限公司保险文化项目465个,保险余额28.1亿元,分别增长134.8%和78.1%。
截至2018年,北京文化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已担保736家企业,余额48.6亿元。2014年至2018年,北京文化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担保金额和担保数量的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50.6%和47.1%。
2010年12月,原中国保监会和原文化部联合发布《关于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通知》,批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为文化产业保险试点单位,确定了11种与文化企业表演艺术、展览、动漫游戏和知识产权相关的试点保险类型。
2017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与美国电影金融公司合作,推进电影担保和电影制作保险的本土化。2018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的重点产品包括艺术保险、展览保险、旅游社会责任保险、表演艺术保险等。,为2623家文化企业提供了超过66亿元的风险保障,累计补偿近629万元。
北京文化金融为文化产业核心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北京文化产业债券融资和融资租赁市场中,内容创作和制作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8.4%;其次是新闻信息服务领域,占22.7%;文化传播渠道和创意设计服务分别占19.3%和13.5%。在北京文化产业股权融资市场中,文化传播渠道吸收的融资最多,占39.6%,远远超过其他领域;创意设计服务、内容创作和制作以及文化娱乐和休闲服务占近10%。
北京文化金融发展模式
北京坚持文化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发展原则,以服务文化产业整体发展为目标,完善文化金融政策,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完善文化金融服务配套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文化金融服务经营环境,形成文化金融一体化发展的“北京模式”。
优秀的政策有效地促进了文化与金融的融合和发展
北京充分发挥金融资源和产业资源优势,统筹规划布局,强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营造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元化、资本效率最大化的文化金融政策环境。
2012年,原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和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促进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建立文化金融服务体系的工作目标。
2018年初,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和原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首都文化金融发展的意见》,其中包括加强文化金融政策支持等八项战略政策,旨在有效推进文化产业与金融产业深度融合,落实北京国家文化中心战略定位。
2018年5月,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企业上市发展的意见》,加大了对企业上市的政策支持力度。
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业务管理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金融信贷经营环境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北京市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实施意见》,从货币政策、政策协调、激励机制、考核和经营环境等方面进一步拓宽了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同时通过降低成本、技术创新和信用改善等手段有效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融资效率。
搭建平台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
北京建立了文化金融服务平台,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源的对接,有效缓解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原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在北京市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的指导下,与北京市财政局合作建立了“文创板”和“文创金夫”两个在线文化金融服务平台,不仅为文化企业发布、应用、审核和实施文化金融政策信息提供一站式平台服务,还为文化企业提供投融资对接服务。
2017年以来,北京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已落户15055家企业、1105家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234家合作运营商、园区和文化金融服务中心、121家合作第三方服务机构,共募集融资产品353种,成功对接融资357亿元。
建立文化产权交易平台,积极探索无形文化资产交易市场建设。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成立于2015年,是北京唯一一家处理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股权和实物资产的授权机构。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制定无形文化资产的交易程序和交易系统,为无形文化资产的处置和交易提供平台。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与北京互联网法院合作,为文化企业和个人提供版权存管服务,并引进平安保险提供版权确认保险服务,完善文化产业版权确认环节,探索无形文化资产交易模式。
建立一个系统,提供全方位的文化和金融服务
北京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作用,形成“投融资、承贷孵化、便民”的文化投融资服务体系,为文化企业提供全方位、全链的金融服务。
2014年,在原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的指导下,北京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牵头成立了北京文化中心建设发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北京文化科技金融担保有限公司、北京文化科技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北京文化产业小额信贷有限公司、北京文化创新工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完善北京文化金融服务体系。
北京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辖30个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总实收规模118.2亿元,社会资本64.6亿元,累计投资107.8亿元的文化项目147个。文化科技融资租赁投资项目577个,总投资240.5亿元;共投入文化技术保障2527项,总金额311.7亿元;累计投入文化科技小额贷款152笔,总金额8.5亿元;文化产权交易总额28.3亿元。
北京积极引导银行业机构建立具有文化金融特色的专业机构,满足文化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中资银行机构在北京独立设立了30多家文化金融特色支行,为文化产业各个领域提供50多种金融产品。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和杭州银行都在北京设立了文化产业特许经营机构,并建立了专业的管理机制、审批流程和人才队伍,以加强文化产业的服务和创新。
北京率先推出文化产业“投贷奖”联动政策,实现了企业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和金融支持资金的无缝对接,在缓解文化企业“难、贵、缓”融资问题上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11月,北京市文化改革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北京市实施文化创意产业“投贷奖励”促进文化金融融合发展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对文化企业事后的市场融资行为给予财政补贴,促进文化元素有序流通。“投贷奖”政策实施以来,已扶持2000多个文化法人,扶持金额超过12亿元,社会资本超过1000亿元。其中,贷款贴息使平均利率从5.6%降至3.4%,融资成本降低30%以上。2019年12月,北京正式推出“租通”政策,直接降低了文化企业的运营成本。
强大的服务创造了良好的文化和金融商业环境
北京大力实施“顺利整合工程”,举办首都文化产业投融资峰会、首都文化产业投融资沙龙、项目推介会等各种投融资对接活动,建立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常态化对接机制。
原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与中国证监会北京监管局、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共同在北京建设了文化企业上市培育基地,建立了拟在北京上市的文化企业库和北京创新创业文化企业库。目前,已多次成功举办文化企业上市培训班。
北京推动成立北京文化产业投融资协会,聚集300多个会员单位,搭建投融资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有效沟通桥梁。
北京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探索形成了“依托两个载体,提供两个支撑,形成两个闭环,满足两种需求”的文化金融服务模式。
2016年8月,国家文化产业创新试验区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文化企业信用促进协会,创造了“信用评级、快速担保、即期贷款、贴息、担保”的闭环信用融资服务。2016年10月,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正式启动蜂鸟计划,加强龙头文化企业培育。截至2018年,共有523家蜂鸟企业被认定。
目前,文化企业信用促进会已在15个文化产业园区设立了信用工作站,吸引了613名会员,并与14家银行、8家担保机构、7家信用评级机构合作推出了“文创普惠贷款”、“蜂鸟贷款”等30多种特色金融产品。
2018年8月,国家文化产业创新试验区建成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形成了“业务孵化、风险投资、投贷联动、上市培育、政策支持”的闭环股权融资服务,吸引了北京银行、北京中小企业再担保、深圳证券交易所北京中心等20家金融证券机构入驻,初步建立了文化产业金融体系网络。
2019年,北京市朝阳区出台了促进国家文化产业创新试验区优质发展的“50项政策”,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化产业政策促进体系,涵盖了信用体系、文化金融、风险投资奖励、上市融资、四板奖励、孵化创新等15个领域的50个具体条款。,全力支持文化企业发展。
2019年12月,东城区被批准建立国家文化金融合作示范区,成为探索文化金融创新实践的重要举措。东城区系统梳理了示范区的总体发展定位、布局和功能定位,完成了示范区建设规划研究,发布了《关于加快文化创新与构建高技术经济结构融合的实施意见》,构建了“1+5”产业政策体系,推动了“文化+金融”、“文化+科技”的创新发展。
东城区出台了“闻婧计划”,首批认定了46家“闻婧企业”。东城区每年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通过产业基金、风险池基金、上市孵化等措施,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投融资对接服务。东城区出台了《关于支持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配套政策,发挥文化金融集聚的作用。
2017年,北京银行永和文创支行在东城成立,2019年与东城区合作推出“永和印象”文化金融服务计划,推出专门为东城区闻婧企业设计的“闻婧贷款”系列产品。东城区梳理了现有的空房源,支持中粮广场和东直门交通枢纽改造升级为以文化金融为主题的空房源,吸引了一批金融机构进驻,有效缓解了后撤压力,促进了业务业态升级。东城区鼓励居民文化产业平台和中介机构与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合作,探索建立符合文化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估体系和估值定价标准,构建文化产业全要素综合交易平台。
北京文化金融的发展方向
目前,北京文化金融进入了深化发展的新时期。要着眼于建设国家文化中心的大局,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不断深化文化金融“北京模式”。
继续优化文化金融支持模式。围绕建设国家文化中心的需要,完善文化金融顶层设计,推进文化金融创新实践。进一步完善“投贷奖”政策,提高文化金融政策供给效率。加大对文化企业债券融资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与区政府和工业园区合作,为文化中小企业提供集体债务服务,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统一文化产业和文化金融数据的统计标准,促进部门间数据共享。
促进文化企业信用促进体系的完善。结合权威智库、第三方服务机构、大数据公司等资源,建立适合文化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通过进一步加大对金融服务平台建设的投入,形成文化企业信用数据库,搭建权威文化企业信用评级平台,解决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的资源对接。
完善无形文化资产融资的关键环节。积极推进无形文化资产评估、确认、登记、托管、流通等第三方服务,提高无形文化资产处置的流动性和规范性,逐步解决无形文化资产处置难题。进一步完善文化金融风险分担机制,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无形文化资产抵押融资和知识产权证券化服务。鼓励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围绕数字文化资产进行供应链金融创新。
提高文化金融服务的专业水平。积极鼓励建立文化金融特许经营,探索建立文化创意银行,优化管理机制、评价体系、服务体系和运营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利用金融技术创新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实现文化金融深度合作。支持金融租赁公司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扩大覆盖面。
继续推进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和风险管理市场建设。进一步鼓励融资性担保公司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强银企合作,降低文化企业融资难度。完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机制,进一步鼓励融资性担保公司发挥普惠金融服务能力。鼓励保险机构创新文化产业各领域产品和服务,增加电影、电视剧、演出等中小文化企业外部信用增级工具。不断优化和完善文化金融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文化金融创新实践。
依托建设国家文化金融合作示范区和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探索可复制的文化金融创新模式。积极发挥国家文化金融合作示范区和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示范作用,积极开展文化金融创新的实践探索,在文化金融政策创新、文化金融投融资平台、数据服务平台和无形文化资产交易平台等方面先行一步,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和模式。充分发挥国家文化金融合作示范区和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金融集聚能力,通过金融集聚促进文化产业集聚,支持国家文化中心建设。
来源:索菲亚回声报中文网
标题:2781.5亿!2019年北京文化金融年度“账单”在这里
地址:http://www.sjx0.com/hsbjw/18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