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58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北京6月20日电:预计中国的信用评级行业将迎来更多的国际机构和私人机构

新华社记者王茜

信用评级行业的开放是中国金融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和惠誉在2019年1月和2020年5月正式以独资形式进入中国国内市场后,政策层面近期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开放,之后又“加码”——国务院财政委员会办公室出台了11项金融改革措施,其中一项明确提出“推动信用评级行业进一步对外开放”。

我国信用评级业有望迎来更多国际机构和民营机构

什么是信用评级?

简单地说,企业通过在市场上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但投资者很难简单地判断债券的好坏。在这种背景下,信用评级机构应运而生:专业人士建立评级模型,发布评级报告,通过评级符号直观地评价债券的信用质量,这不仅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了“洞见”,也给债券发行企业带来了便利。

我国信用评级业有望迎来更多国际机构和民营机构

在金融市场运行中,信用评级在揭示信用风险、辅助市场定价和提高市场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基础设施,被称为债券市场的“守门人”。甚至可以说,没有可靠可信的评级机构,资本市场将难以有效运作。

我国信用评级业有望迎来更多国际机构和民营机构

1988年2月,中国第一家社会化专业信用评级公司远东信用评级有限公司成立。以此为起点,国内信用评级行业已经走过了30多年。评级机构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评级技术不断发展,认可度逐步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信用评级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内债券市场的快速增长和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根据央行的数据,截至今年5月底,中国债券市场的存管余额为106万亿元,按市场规模计算,位列世界第二。

然而,“成长的烦恼”不容忽视。

一方面,缺乏评级差异化和评级“注水”引起了质疑,尤其是近两年来,aaa等高信用债券“爆炸式”增长,这“淡化”了行业的公信力;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债券市场吸引力的增强,国际投资者对评级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这一切都要求国内信用评级行业以改革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

我国信用评级业有望迎来更多国际机构和民营机构

具体如何改革?根据财务委员会的安排,政策的重点之一是允许合格的国际评级机构和私人评级机构在中国开展债券信用评级业务。

与西方评级机构数百年的发展历史相比,中国的评级行业起步较晚。作为后来者,以开放的态度敞开大门,引进国际评级机构的理念、技术和宝贵经验,无疑是迅速提升国内信用评级机构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在对外开放的同时,也要对内开放。“在引进国际先进同行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引进国内优质资源,特别是将民间资本和金融技术引入信用评级市场的龙头企业,并有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新技术来推动中国的信用评级行业。高质量开发。”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我国信用评级业有望迎来更多国际机构和民营机构

业内专家认为,私人信用评级机构的“准入”符合当前对外开放并重的政策取向,表明信用评级机构的“阵营”将进一步扩大。无论是外资还是本土机构,更多的“游戏参与者”都会带来“鲶鱼效应”,从而激活行业竞争,加速优胜劣汰。

我国信用评级业有望迎来更多国际机构和民营机构

有必要“引进来”和“走出去”。根据财务委员会的部署,改革的另一个重点是鼓励国内评级机构积极拓展国际业务。

据了解,近年来,国内评级机构通过在海外设立子公司、参与国际协会、与海外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等方式积极开拓国际业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目前,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人民币跨境投融资活动日益繁荣。国内评级机构应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走出去,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

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在推进中国评级业双向开放的同时,下一步将是严格加强评级监管,提高中国评级质量,建立基于评级质量的优胜劣汰机制,推动股票评级机构整合资源做大做强。

预计随着改革措施的实施,信用评级机构可以抓住机遇,促进发展,重点提高评级技术和服务能力,促进中国信用评级品牌的形成,增强国际影响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把关人”作用。

来源:索菲亚回声报中文网

标题:我国信用评级业有望迎来更多国际机构和民营机构

地址:http://www.sjx0.com/hsbjw/15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