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95字,读完约9分钟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总结了一年来的经济发展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2020年的经济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进行了总体部署。我们主要就20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些目标数据以及政府制定的宏观经济和金融政策进行评论,主要有八点值得关注。
首先,没有gdp目标。
体现了务实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目前,第一季度经济负增长已是既成事实,海外疫情的蔓延不断冲击全球经济。今年,中国经济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此时,硬性规定年度增长目标,特别是追求更高的增长目标,很可能会干扰已确立的促进传染病防治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如果设定一个非常低的增长目标,这个目标的实际指导意义将相对较小。
当然,不设定经济增长目标并不意味着宏观政策不作为。因为在当前形势下,做好就业扶贫工作仍然需要反周期宏观政策的支持,特别是实施更加积极、有希望的财政政策和更加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这为就业优先政策和扩大内需战略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就业扶贫与金融风险控制
作为工作的重点,它具有很高的针对性
一方面,打一场硬仗,实现消除贫困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集中力量全面完成剩余的扶贫任务是今年工作的硬指标。另一方面,这一流行病对今年的就业形势有很大影响。最新公布的就业数据显示,1月至4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354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105万人。4月份,全国城镇失业率为6%,比3月份高0.1个百分点。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城镇新增就业900多万人,调查失业率约为6%,登记失业率约为5.5%。今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874万。因此,确保就业不仅是重中之重,也是全年保障民生的重要起点。以前的“六保”和“六保”都把稳定就业和保障居民就业作为首要任务。同时,就业指标更符合高质量经济发展的目标。
把控制金融风险、就业扶贫作为今年工作的重点,不仅是打好三个硬仗的迫切需要,也是疫情下进一步防范风险的需要,这不仅为当前形势下做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支撑,也为疫情后较长时期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保障就业和民生的重点将主要放在稳定亿万市场主体上,特别是通过增加减税和降低成本、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加强金融支持等措施,帮助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度过难关,为稳定就业提供保障支持。
第三,加快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支持重大区域发展的具体政策将进一步完善
在极其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坚定不移地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不仅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扩大内需将主要集中在促进消费复苏和扩大有效投资上。在促进消费复苏方面,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的复苏和发展,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支持电子商务和快递下乡。近两个月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围绕这些领域出台了具体政策。预计生活服务业将加速复苏,网上消费将继续繁荣,农村消费潜力将进一步激发。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即加强新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将对稳定增长和保护民生发挥积极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快实施区域发展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不仅明确提出要推进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已出台规划纲要的重大区域发展协调发展,还提出要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优质发展规划纲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大区域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形势下稳定增长的关键举措。今年以来,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具体政策相继出台。预计今后将在国家规划纲要的指导下,加快和深入实施地方一级的其他配套政策和具体行动计划。
4.通过改革开放走出新路,
开发新的动能有望加速种植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用改革开放的措施稳定就业、保护民生、促进消费、刺激市场、稳定增长,走出一条能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同时,强调困难和挑战越大,就越有必要深化改革,打破体制和体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势头。
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主要是深化“配送服务”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高国有企业改革的有效性。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这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中之重。此前,《关于建立更好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和机制的意见》已经做了详细安排。从《政府工作报告》和此前召开的国务院财政委员会会议来看,今年的工作重点是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改善治理、改革创业板和试点注册制度、培育技术和数据市场。
在对外开放方面,我们决心坚定不移地开放。我们不仅要通过开放稳定产业链和供应链,还要通过开放促进改革和发展。除了促进出口多样化、积极利用外资、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之外,今年还应特别注意金融部门的开放。年初以来,在政策支持下,一批“一级”金融开放项目陆续落地,预计未来将加快成立中外合资理财公司和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公司。
5.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更积极、更有希望。
把每一笔钱都花在刀刃上
财政赤字率首次超过3%,首次达到3.6%。2020年,赤字率将安排在3.6%以上,比去年的预算高出0.8个百分点。财政赤字增加到3.76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当出现突发公共事件时,往往对应着财政赤字比例的大幅上升,从而对冲了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压力。从过去几年的赤字率来看,2016年和2017年分别为3%,2018年和2019年分别为2.6%和2.8%。受今年疫情影响,财政赤字率大幅上升,与预期一致,3.6%的财政赤字率创历史新高,为空财政政策稳健增长提供了更大空间。特种债券规模大幅扩大,有效投资不断扩大。今年计划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大幅增加1.6万亿元。提高专项债券作为项目资本的比重,扩大有效投资的拉动作用。
发行1万亿元的防疫专项债券,在特殊时期采取特殊措施。为了应对疫情的影响,今年计划发行1万亿元的抗疫专项债券。特种债券是一种特殊用途的国债,它不为预算赤字融资,也不会增加财政赤字。改革开放以来,这是第三次发行特种债券。受疫情影响,今年发行了1万亿元抗疫专项债券,重点支持疫情严重地区。专项债券将增加疫苗、药品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增加防疫和治疗医疗设施,加强应急物资供应,加强基层卫生防疫。
减税不是重点,而是全面减负。今年计划增加减税和减费约5000亿元,明显低于去年。在财政收支压力加大、前期大幅减税减费的基础上,减税不再是今年财政政策的重点,但并不意味着不会减轻企业负担。除减税外,今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工商电价、宽带资费和房地产租金将降低。全年计划增加企业减负2.5万亿元以上。
6.谨慎的货币政策应该更加灵活和温和。
宽松的调整将继续
继201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应灵活适度,保持合理充裕的流动性”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应更加灵活适度”。灵活性和适度性仍然是针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许多经济变量是不确定的,因此灵活性和适度性也是目前合适的政策选择。灵活性和适度性也表明,当前的货币政策选择将寻求多目标间的动态平衡,更加注重经济增长、就业等目标,创造更适合应对疫情影响、支持实体经济复苏和发展的货币金融环境。在政策工具选择上,根据融资需求,将立即推出全面(定向)RRR降息、降息、结构性工具、再融资和再贴现等工具。我们预计今年RRR降息和降息的次数将分别为1-2次。
七.m2和社会融资增速高于去年。
创新直接触及实体经济的政策工具
从近五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宏观流动性供给的表述来看,从2016年和2017年具体的m2增长目标,到2018年逐渐过渡到“保持广义货币m2、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增长”,到2019年“m2和社会融资的增长速度应与GDP名义增长率相匹配”,再到今年“m2和社会融资的增长速度高于去年”的表述。这与目前经济增长目标的缺位是相适应的,但也蕴含着充分保证经济增长流动性的深刻内涵。同时,没有具体的流动性增长目标,这也是国内货币政策从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不断转变的“信号”延续。具体到2020年,这也意味着为了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货币政策将确保实体经济融资所需的流动性供给不会“泛滥”,而是进一步引导金融资源“从虚拟走向真实”。《报告》强调“直接针对实体经济创新货币政策工具”,这实际上表明了政府的态度,增加了实体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降低了中间环节的融资成本,进一步为实体企业融资带来了便利和减轻了负担。
八、加强对稳定企业的金融支持,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企业稳定了,经济也就稳定了。疫情爆发后,我国中小企业面临巨大困难,加快普惠金融发展,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2019年,中国首次设定小额贷款目标。今年,目标在去年的30%基础上提高到40%,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对小微企业的信贷、首笔贷款和不偿还贷款,突出金融机构与贷款企业共生共荣的目标。我们认为,支持中小企业的具体政策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协调和推进:完善“三级两优”存款准备金框架,完善银行增加小微企业贷款的长效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内部考核激励,提高尽职调查豁免认定比例,延长“保就业”中基本未定头寸企业的延期还本付息期限。
(作者:唐建伟,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刘学智,陈济,何飞,高级研究员。资料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来源:索菲亚回声报中文网
标题:专家:不设GDP增长目标并不代表宏观政策不作为
地址:http://www.sjx0.com/hsbjw/13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