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88字,读完约7分钟
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唐庄村
保护芦苇,再现太湖美景
我们的记者何聪耀青雪
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唐庄村,冬天是一个水乡,早上气温接近零摄氏度。村民徐根福穿上潜水裤和皮套,走进齐腰深的泥泞湖泊。
“看看这种人工种植的芦苇,不仅美丽,而且环保,用来吸附蓝藻和改善水质。”徐根福用竹竿试探水深,每个人都站在沙袋、铁链和竹条上,避开锋利的芦苇根和弯曲的树枝,他小心翼翼地在湖里砍芦苇。
冬天割芦苇是为了防止干芦苇杆污染水质。“我们不得不砍掉1300多英亩土地。”老徐介绍说,过去收割芦苇后,农民们把它当作木柴;现在,当资源被利用时,干芦苇也是有价值的。
收割芦苇时,你可以在岸上用收割机,在沙滩上只能用镰刀。徐根福参与这样一场“芦苇伐战”已经五年了。
从地图上看,宜兴位于太湖上游的集水区,而丁蜀镇,一个叫八坊港的地方,就在羊肚的入口处。夏天,东风吹来,漂浮的蓝藻“进不去”,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生态压力。
62岁的渔民老徐20岁出头就和父母一起开始务农,前几年年收入在7万到8万元之间。三年前,太湖沿岸三公里处的水产养殖得到了管理,村里的渔民也面临着转型。
“村里的人问我是否喜欢芦苇。我想,要再现太湖之美,我们真的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吗?”在今天的老徐,春季巡逻防止人们偷窃芦笋,在夏季和秋季打捞海岸线上的蓝细菌,在冬季收获和重新种植芦苇,并且通常从事乡村清洁工作,每年收入超过10万元。"草也能养家!"
芦苇经过收割和清理后,被运到镇上的资源处理厂。在工厂后面的仓库里,将近2000吨的芦苇堆被压碎,加入蓝细菌,高温消毒,并通过菌株繁殖。一捆捆的芦苇杆最终变成了一袋袋基质土壤,用于城市农业中的农田和盆栽。
工厂负责人王力,上世纪90年代从事陶瓷化工,钱多,能耗高,污染大;2007年,太湖水危机爆发,宜兴关闭小化工;2012年,他开始尝试农林种植的绿色发展道路,并在太湖周边建立了一个乡镇级农业资源回收站。王力算了算:目前,工厂每年回收芦苇、杂草和蓝藻15000多吨,加工成约8000吨基质土。按每吨500元的市场价格,年产值可达400万元。
新年过后,王丽仍然很忙。他蹲在田边,拿起一片土,仔细地测量着松动的程度:“过了一年,这批基质土要上市,必须先进行田间试验,看它是否烧苗。”
在水城的冬天,被砍伐和修复的芦苇不仅是太湖的“净化器”,也是越冬鸟类的“庇护所”。老徐收起镰刀,抬起头来。白鸽在水上飞翔,红嘴鸥在水边嬉戏,成群的野鸭不时出没于芦苇塘。老徐笑着说:“与老行业相比,这个新行业更有前景,更有希望。”
天津市西青区王文庄镇
兴种植,小站稻香
我们的记者付梓·梅亦波
王文庄镇的张同忠和张同庆去年赚了30万元。
“我就知道小站米这么受欢迎,一开始我就不该卖这么便宜的米!”张同中的嗔怪话语充满了喜悦。
王文庄镇有一半以上位于国内外著名的“小站稻”种植区,是天津市西青区10个街道镇中面积最大、耕地最多的镇。
在正确的时间保持正确的地点,农民的收入在前两年与农业没有什么关系。
市长杨介绍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里的美甲行业一直在崛起。在鼎盛时期,有2000多家大小企业,这些企业都很有名。“做指甲和卖指甲收入很高,但它们造成严重污染和高能耗。近两年来,随着环境治理的不断推进,制钉企业基本关闭。”
"农民必须增加收入,不能没有农业."镇党委书记张军说:“镇上决定集中力量对2万亩高标准稻田进行升级改造,引进中化集团团队,振兴小站水稻种植。”
2018年5月,中化集团在王文庄镇落户。10多人实现了2万多亩稻田的全程机械化和数字化管理。该镇还引进了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优质稻米加工厂,并选育出优良品种“天龙优619”。“种子、肥料和药物”的整个过程可以被无缝地追踪和监控。
早年,张同忠和张同庆也开五金厂。"他们在年底最多赚了20万元。"看着村里大规模种植小站大米,两兄弟咬紧牙关。去年4月,他们从村民那里租了220亩地,并让中化集团负责技术支持。兄弟俩专心经营市场。
去年十月,兄弟俩在小站收获了他们的第一批水稻。“一开始我没有信心。我不知道这个莱斯家族是否认不出来。我没想到我能卖出近10万公斤重851公斤的大米。”想到这,张同中后悔了。
后悔什么?事实证明,好的质量有它自己的名声,这个城市的许多人开车去买带壳和包装的大米。“有更多的人买,价格会一点点提高。一磅新大米的价格将从三升到五、四、四升到五,最后升到五!”虽然预售很便宜,但最终还是赚了30万元。
“卖指甲不比以前差了!关键是保护环境,现在的成就感不同了。”张同中自豪地说道。
2019年,天津“中国农民收获节”的主会场设在王文庄镇,2万亩站的稻浪正在汹涌澎湃。“我们打算今年在稻田里养一些螃蟹,然后租更多的土地来扩大种植面积,从事观光农业。”兄弟俩开心地笑了。
湖南省临澧县柯木山乡怪物猎人村
种植脐橙来换取甜蜜的日子
我们的记者何勇
我的家在云起的山中间,但是有四五米宽的水泥路蜿蜒而上。在车的尽头,一个干净的院子是湖南省临澧县柯路山乡怪物猎人村村民谭大明的家。近年来,当我进屋时,我看见墙上挂着几十个熏肉和鸡肉;主屋中央火盆里的火苗正旺着,谭大明的脸也红了。
山很远,谭大明的家人过去一直生活在贫困中。六个人有6亩田地和5亩荒山。这个女婿,作为女婿被收养,几年前遭受了腰椎损伤,做了几次手术。她的两个孙子还在学习。
看到别人种柑橘发大财,谭大明也种了柑橘。没想到,赶上市场不好,柑橘价格跌到只有两三毛钱一斤,第二年干脆没人收了,水果烂在地上。
老谭走投无路时,中央政府出台了精确的扶贫政策。2014年底,他被认定为贫困家庭。
如何让老谭脱贫致富?村党委书记朱一直在想这件事,于是他跑到老谭的家里。
村里的能人杨敏君创办了官厅湖果业合作社。朱想到让老谭和能人一起工作。“你真勤奋,你一定能做到。”
2015年,老谭加入水果产业合作社。我没想到杨敏君会建议老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省农科院的专家把橘子树的一半以上的头砍掉,换成脐橙树的头。
“几年后橘子的价格又会上涨吗?树改变了它的头,它安全吗,它能活吗?”老谭一开始犹豫了,但看了专家带来的视频资料后,他觉得可靠。更重要的是,合作社承诺村里的第一批树头将免费更换。
2015年秋,省农科院的专家和技术工人一起在村里500多亩的桔树和老品种桔树上进行了"高接换头"手术,砍掉了树冠的大部分树枝,留下一根树干,然后嫁接新品种的树枝。
第二年春天,新的“变头”树枝发芽了,吐绿了。老谭心里也发了“新芽”。他用扶贫政策提供的5万元贷款承包了几亩土地,种植了新的桔子树;我每天和家人一起用镰刀抬着头,去我的荒山里砍杂树、除草、挖树坑、种树苗。在村里一个经验丰富的大户的带领下,老谭从一个种植水稻的农民转变成了一个擅长修剪、除草、杀药、杀虫的果农。
在2018年,第一批树在橘子被变成橘子后生产了超过40,000公斤的橘子。村里的合作社以统一的方式购买了它,不用担心市场。它一次销售超过8万元,仅种植橙子的净利润就超过5万元。老谭第一次赚了这么多钱,还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
爬上村子外面的小山,环顾四周,群山覆盖着深绿色。谭大明说:“我现在已经种了15亩脐橙,再过两三年我就要进入高产期了,那时的日子一定会很美好!”
人民日报(04版,2020年1月28日)
来源:索菲亚回声报中文网
标题:腰包越来越鼓 生活越过越美(新春走基层?算算农家增收账)
地址:http://www.sjx0.com/hsbjw/3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