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21字,读完约5分钟
这个季节,站在敖包山顶上,看着它,一波又一波的稻子像大海,两幅巨大的三维彩色水稻山水画“红城1947”和“兴安盟大米内蒙古味大米”,都是栩栩如生的。走在镇上的路上,到处都是花,树木被遮蔽,流水清澈,特色的寄宿家庭,孔雀园和快乐农场吸引了许多游客。这是位于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这是一个著名的“花城”。
图为伊勒利特镇的稻田画。(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吴晓娟/照片)
近年来,伊勒利特镇凭借自身的生态优势和“全球旅游”,逐步深化了“旅游加”的创新理念,旨在增加人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图为陈爱平(中),怡乐里镇袁方庭苑B&B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吴晓娟/照片)
20年
由于他的依恋,他回到了家乡,把私人住宅变成了寄宿家庭
2019年8月,陈爱平离开了他生活和工作了20年的北京,回到了他的家乡伊利特。他以前在北京从事艺术工作,经过两个月的规划,他把他的老房子变成了寄宿家庭。“一生一餐一夜”,他希望更多的人在乡村生活中寻找诗意和距离。
你为什么离开北京回家?陈爱平说他是家里的长子。他父亲以前生病过,这让他觉得自己在外面游荡太久了。现在他想更好地照顾他的父母,和家人在一起,他家乡的环境也越来越好了。“在过去,这是一个安静的村庄,人们主要依靠农业为生。近年来,我觉得很多村民都提高了他们的商业意识,知道如何利用闲暇时间从事副业,比如在自己的院子里卖蔬菜和水果。我也想为我的家乡做贡献。”
陈爱平发现,一些活动如“啤酒节”和“采摘节”经常在他家门口的商业街举行,但游客基本上是在同一天来来去去,所以很难有其他消费。因此,他想用他的艺术专长来发展寄宿家庭并留住这些客人。在B&B的设计中,他突出了回归生活的精髓,如舒适的休闲沙发区、优雅的茶室、小资产阶级酒吧和温馨的私人厨房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浪漫和舒适。
宜乐里镇党委书记陆其国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像陈爱平这样的人才回国创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此外,他们消息灵通,善于与年轻人打交道,善用网络营销,并且管理得很好。陈爱平认为,农村住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成为推动美丽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接下来的3-5年里,他计划再开发几个,让它成为寄宿家庭的街道,这样更多的人可以使用他们闲置的房子,增加他们的收入。
图为伊勒利特镇孔雀园负责人周海燕制作孔雀羽毛饰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吴晓娟/照片)
十年
因为她的爱,她让孔雀飞向东北,把基地变成了一个花园
周海燕喜欢美丽的孔雀,她的叔叔是天津有名的孔雀农民。她很遗憾在家乡看到孔雀,于是她和姐姐周于2010年3月在海南建立了怡乐丽孔雀园,并于2011年12月12日成立了乌兰浩特蒙克养殖专业合作社。
孔雀主要栖息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乌兰浩特属于温带。让孔雀飞向东北并不容易。如何让孔雀生存下来以及如何增加顾客已经走了很长的路。为了扩大规模和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他们去了天津、长春等地开拓市场。目前,该合作社已发展了59个家庭,库存孔雀2800只,其业务包括观赏孔雀和制作羽毛工艺品。
成功创业后,周海燕也在思考如何帮助周围的村民致富。因此,合作社开始通过参与和手工业生产来帮助农民脱贫。合作社为已办卡的贫困家庭入伙提供优惠政策,如免入伙费、免饲料、免药品。2018年,他们向农民免费发放了6万元孔雀苗,为农民创造了8万元的收入。在手工艺品方面,以羽毛发饰为例,一件可以做,贫困户可以得到2元的手工艺品费用,每天可以做50-100件,日收入可以达到100元,月收入可以增加3000元。
现在,孔雀园已经从一个封闭的工业基地变成了一个开放的花园,在旅游旺季每天接待大约500名游客。“随着伊勒利特旅游业的兴起,游客越来越多,孔雀园的名气越来越大,对羽毛等手工艺品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增加手工业生产技能培训,促进95户贫困户、32户残疾人和52户低收入家庭增收。”周海燕说。
图为伊勒利特嘎查党委书记白双龙。(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吴晓娟/照片)
5年
由于他的责任,他想尽一切办法增加收入并变得富有,把农业区变成了一个风景区
2015年,白双龙当选为伊尔利特嘎查党支部书记。那时,伊勒利特嘎查的人均年收入是7500元,500多名村民中的大多数人都种了地,靠天气吃饭。
为了增收致富,白双龙利用外出学习的机会,学习了寿光等地的发展经验,引进了特色种养业,希望通过创新种养业的形式给人民带来更多的收入。2017年,他在伊利特嘎查建立了一个包括贫困家庭在内的幸福农场,并探索了一条“扶贫+旅游”的新路。“为了建造一个快乐的农场,农民通过土地转让、就业和分红获得收入。许多贫困家庭在这里工作并有收入。”白双龙介绍道。
后来,他建立了快乐牧场、快乐草原等一系列快乐产业,实现了农业、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与此同时,他还鼓励村民们在帽子广场建立一个大型的农产品集散地,以吸引游客吃农家菜和购买农产品。在旅游业的黄金时期,平均每天有1200名游客,这使得村民们真正利用旅游业的东风来招徕他们的钱袋。目前,嘎查人均年收入已达2万多元。“下一步是充分利用耕地、建筑、文化和其他资源,造福人民,造福集体。”白双龙说道。
今天的伊勒利特镇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乌兰浩特的后花园里:“穿过十里生态长廊,看花团锦簇,闻千亩果园香,游万亩岭南稻海。”谈到未来发展,陆其国说:“要坚持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思路,实现农业增收,把农业区改造成风景名胜区,把园林改造成公园,把特色优质农产品改造成旅游纪念品,坚持景区村共建、主客共享的理念。让游客和村民一起分享农村振兴的成果。”(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吴晓娟董家鹏张相成)
来源:索菲亚回声报中文网
标题:[幸福花开新边疆]借力全域旅游 义勒力特风景变"钱景"
地址:http://www.sjx0.com/hsbjw/18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