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14字,读完约6分钟
7月17日,102个中央部门集中公开决算,公开范围进一步扩大。这是中央部门第一次“干”账以来连续第10年。10年来,中央部门决算公开逐步由“我要公开”向“我要公开”转变,积极接受社会监督,增加公开账户数量,逐步扩大公开账户范围,不断细化公开账户内容,不断优化公开方式。
7月17日,102个中央部门集中公开了决算,并明确“干”了账。这也是中央部门第一次“干”账以来连续第10年。
这些“书”的亮点是什么?预算支出的绩效如何?备受关注的“三公”基金减少了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财政部相关负责人、专家学者。
范围更广,内容更详细
今年,中央部门决算公开范围进一步扩大,102个中央部门公开决算。其中,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国家移民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局等8个部门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的新部门。
中央各部门的书籍是如何展示的,我在哪里可以看到?据了解,今年的中央部门决算披露包括四个部分:部门概况、部门决算表、部门决算说明和名词解释。中央各部门今年公开的决算信息可以在本部门网站上找到,也可以登陆财政部门户网站“中央预算决算公开平台”和中国政府网站“中央预算决算公开”栏目。
财政部国库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10年来,中央部门决算公开逐步从‘我要公开’转变为‘我要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公开数量不断增加,公开范围逐步扩大,公开内容不断细化,公开方式不断优化。”
具体来说,披露的数量从最初的90个增加到目前的102个;披露内容从最初的两种形式增加到目前的八种形式,从只披露职能分类科目增加到同时披露职能分类科目和经济分类科目,从简单的“放号”增加到展示绩效和工作成果;开放时间从不同时间开放发展到同一天开放...
“我国预决算公开已经10年了,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完善,公信力不断提高。2019年,预算和决算公开达到新的水平,反映了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加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白景明表示,决算的公开实际上反映了预算改革的整体深化,特别是预算绩效管理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深化,使预算透明度更具针对性,更能说服公众接受预算管理。
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院长白延峰认为,决算反映了财政预算执行的结果,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中央各部门财政执行的实际情况。10年来,中央部门的决算工作长期以来卓有成效,有效地提高了财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绩效评估更加客观
“今年,中央部门的绩效信息披露范围更广、力度更大,绩效评估结果数量持续增加。”据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财政部选择了25份重点项目绩效评估报告,并与2019年中央决算一并上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参考。报告数量比上年增长25%,涉及资金2027亿元。今年,随着中央决算上报人大常委会的项目绩效自评表增加到394份,比上年增长48.7%。
据了解,越来越多的中央部门采用第三方机构对其下属单位进行绩效评估,绩效评估结果更加客观公正。从评价结果来看,大部分项目的预期绩效目标基本实现,管理更加规范,实施效果更加显著,客户满意度更高。
“但是,一些项目存在预算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需要加强部分资金管理水平、项目监管力度不够、需要进一步提高产出效果、需要加强对第三方机构的监管、监督和管理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政策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余铭轩认为,财政资金管理过程中有三个关键环节,即预算编制、资金分配和预算执行、决算和预算执行。在这三个环节中,决算和绩效评价可以为下一轮预算编制和执行提供积极的信息反馈和有效的实际数据,有助于准确调整预算目标和内容,实现财政资金管理的闭环管理。因此,公共决算和预算执行是财政资金管理不断完善和创新不可或缺的环节。
记者翻阅了几个部门的决算书,发现有一个关于预算执行情况的栏目,详细介绍了预算执行管理的发展和项目自我评估的结果,不仅真实地展示了执行情况,而且认真对待了问题。
例如,生态环境部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在绩效自评中得了88.32分,并按计划完成了排放交易监督管理等一系列关键任务。然而,也存在个别项目活动的产出估计不充分的问题,这导致一些任务的变化和个别业绩指标的失败。对此,生态环境部计划科学计算实际工作量,精心设计项目活动,合理设定年度绩效目标,对项目实施进行动态管理。
“三公”资金继续减少
纳入中央财政预决算管理的“三项公用经费”,是指中央财政拨款部门安排的因公出国费用、公务车辆购置和运行费用以及公务接待费用。减少“三项公共基金”是政府紧缩生活的一项重要措施。记者发现,去年各部门的“三公经费”普遍减少。
例如,2019年,财政部“三公经费”预算为5450.48万元,最终支出为4613.87万元,占预算的84.7%。财政部认为,决算少于预算的主要原因是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控制“三项公用经费”的支出,全年实际支出比预算有所减少。
2019年,中国民航空局从公共预算中拨付的“三项公共资金”决算为6588.86万元,占年初预算的82.29%。2019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为三项公共基金安排预算2063.52万元,最终支出1224.96万元,占预算的59.4%。
2019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安排预算4211.72万元,决算3257.38万元,占预算的77.3%。2019年,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拨付的“三公”经费支出预算为5.1128亿元,最终支出为1.37156亿元,占预算的26.83%。
余铭轩认为:“过紧日子的核心是当主人,用好资金,用好资金,节约集约经营,用好财政资金。政府部门带头过紧日子,体现了共同渡过难关的决心和勇气,可以促进全社会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氛围,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在实践中,根据预算执行情况和相关依据,这种保证的充分保证是到位的,削减是无情地削减。”
“三项公共支出的公开回应了社会关注,表明中国政府是一个服务型政府,一个过着紧缩生活的政府。”白景明说道。(记者董碧娟)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黄伟
来源:索菲亚回声报中文网
标题:2019年度中央部门决算集中公开——部门账本更透明 绩效“体检”不含糊
地址:http://www.sjx0.com/hsbjw/16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