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89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北京6月10日电:从争取资源到可持续发展——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新成就综述
新华社记者董军,于雯静
根据10月10日公布的第二次全国污染源调查结果,我国农业污染源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分别为1067.13万吨、141.49万吨和21.2万吨,分别比上一次调查结果下降19%、48%和26%。
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是自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发生的深刻变化。如今,绿色农业的道路越来越宽,农业正在回归绿色的本色。
连续三年,化肥和杀虫剂都在“瘦身”
山东省寿光市一家农业公司的技术人员董乐忠几天前刚刚与一家养牛合作社谈判,购买了1000吨有机肥料。这些肥料被用来种植蔬菜和花卉。两年前,他开始使用有机肥作为基肥,复合肥的使用大大减少,甚至没有使用过磷酸钙。出乎意料的是,化肥的用量减少了,蔬菜的产量没有减少,质量也提高了。
化肥和农药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过度施用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增效是推进农业供给结构改革、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实施了减肥增效、绿色防控、果菜茶代有机肥等重大行动,推动建设了300个减肥增效示范县、175个果菜茶代化肥示范县和150个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
目前,农作物专用配方肥、缓释肥和生物有机肥的推广步伐不断加快,配方施肥、机械施肥、种肥播种、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日益普及。一批具有技术、设备和规模的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壮大,统一防控、统一应用的领域不断扩大。
根据农业和农村事务部的最新数据,去年水稻、玉米和小麦的化肥和农药利用率分别达到39.2%和39.8%,分别比2015年高出4个百分点和3.2个百分点。中国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已经连续三年呈负增长。
同时,我国农膜覆盖面积实现负增长,农膜残留量得到有效控制。100个农膜处理示范县的农膜残留量在本季度基本实现零增长,重点地区的“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治。
处理水产养殖污染,变粪肥为废物
根据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畜禽养殖业的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排放量分别为1000.53万吨、59.63万吨和11.97万吨,均较第一次普查有所下降。这一成就是在水产养殖产量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取得的,这并不容易。
201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我国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将达到75%以上。自此,畜禽粪便的高效利用成为农业部门和社会的共同行动。
农业和农村事务部提出了畜禽粪便资源化处理的7种典型模式,如全收还田模式,为畜牧县合理选择合适的技术模式提供了有力保障。
例如,河北省安平县是我国生猪输出大县,年产猪粪93万吨,环境承载能力几乎达到极限。通过建设大规模的沼气工程和粪便收集、储存和运输系统,改善农场(家庭)的粪便处理设施,促进液体肥料返回农田,地方政府开辟了两大产业:种植和养殖,循环农业模式也得到了发展。
水产养殖的绿色发展水平也日益提高。各地严格防治水产养殖污染,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如水稻与渔业综合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大水面生态养殖、多营养层次立体综合养殖等得到广泛推广。
形成绿色农业新格局
“农业产量越来越高,排放的污染越来越少,绿色背景越来越亮。”10日,农业和农村事务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希元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农业发展已从主要依靠资源和消费转向可持续发展,初步形成了优质、高效、绿色农业发展新格局。
廖希元表示,中国建立和完善了资源节约和利用、农业投入减少、畜禽粪便资源化等制度,完善了绿色农业补贴制度,探索了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促进了财政、土地利用、电力等支持绿色农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浙江、海南、安徽等省开展了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全国建立了80个农村绿色发展试点示范区,长江经济带8省53个县开展了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绿色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近年来,农业科研机构加强了农业污染防治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综合示范应用,建立了减肥、增效、畜禽废弃物处理等国家科技创新联盟,深化了产学研合作,共同突破了农业污染防治的技术瓶颈。
廖希元表示,目前绿色农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今后,我们将大力推进农业投入减少、清洁生产、废物回收和生态工业模式,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生态振兴。
来源:索菲亚回声报中文网
标题:从拼资源转向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新成效综述
地址:http://www.sjx0.com/hsbjw/14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