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67字,读完约2分钟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所研究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军17日表示,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实质是政府不是通过借钱(如向市场发行债券)来为财政赤字融资,而是通过自己印钞。具体形式可以是让央行永久持有政府发行的债券。如果财政赤字的货币化(即印刷货币来弥补赤字)得以开启,那么针对政府财政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约束机制)将被彻底抛弃。
马军说,更直截了当的赤字货币化倡导者认为,这些发行给央行的债务不需要偿还,政府实际上不需要支付利息,即使它必须支付利息,它也可以从央行借钱来支付。通过借钱或印钞来弥补赤字听起来只是一个简短的词,但它对宏观经济、金融可持续性和金融稳定的长期影响却大不相同。如果政府通过向市场发行债券来借钱,所借的钱将在一定时期内偿还,偿还本金和利息的压力是政府债务(赤字)的自然约束机制。
在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的现行法律框架下,政府(金融)不得直接向央行借入或发行债券。这是因为,在历史上,许多曾经允许金融机构从央行借入和发行债券的国家都经历过恶性通胀。
马军表示,在中长期内,如果央行被迫为赤字提供大规模融资,将导致长期货币超调,进而可能导致通胀;在一些国家的新常态下,货币过度将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尤其是房地产),即使不会导致消费价格严重上涨,而房地产泡沫将严重挤压实体经济,引发金融风险;如果赤字货币化导致货币超调,这比其他国家更严重,它将导致该国货币贬值。
与此同时,一旦建立赤字货币化机制,反过来又会鼓励过度的金融债务,这可能引发对国际市场上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信心危机;赤字货币化意味着政府部门的债务,而且只有政府部门的债务,不需要偿还。在这种机制下,过度的金融负债将导致政府占用大量资源,挤出企业部门的经济活动,导致整个经济的生产率和增长潜力下降。
马军认为,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虽然疫情对经济和财政收支造成了短期影响,但自第二季度以来经济复苏势头相当明显,财政收支状况将逐步改善。即使今年中国国债、特种债券和地方政府特种债券的数量比去年有所增加,其规模也不会太离谱,可以在现有的财政金融协调框架下有序进行,如适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设计一些机制为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银行购买新的国债。
马军表示,没有必要竭尽全力,以增加长期经济和金融风险为代价,打破最终确立的央行金融行为的法律底线和最后一道防线。(黄子豪)
来源:索菲亚回声报中文网
标题:马骏:“赤字货币化”可能导致货币超发和通货膨胀
地址:http://www.sjx0.com/hsbjw/13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