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25字,读完约10分钟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召开“山东省货币信贷政策传导顺畅专家咨询会”,听取专家学者对国家货币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的意见和建议,以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高金融支持复工复产和民营小微企业的效率。青岛大学党委书记,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曹,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彭洪峰,山东宏观经济研究所战略规划研究所所长等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周峰主持召开民主会议。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刘建介绍了山东省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和货币信贷政策的实施情况,特别是民间小额信贷政策的实施情况。目前,COVID-19的肺炎疫情对经济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自2019年以来,金融数据“逆势而动”,这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并反映出反周期调整不断加剧的政策信号。针对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主要采取了六项措施:一是针对“增量”,提出贷款增长目标要求,为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支持;二是开展“首贷培育行动”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万户”活动,争取“扩大范围”;三是积极落实“降价”的lpr改革要求;第四,为解决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构建山东融资服务网络平台;第五,为了解决抵押担保问题,加强金融产品和模式的创新;第六,加强激励,加强政策间的协调与合作。3月底,全省普惠小额贷款余额6458亿元,同比增长29%,比各类贷款增速高出17个百分点;3月份,全省金融机构新增普惠性小额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68%,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
青岛大学党委书记胡金彦认为,山东金融业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以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服务民营小微企业为首要任务,从信贷总量、结构和贷款利率下降等方面支持山东经济发展。
至于小微企业融资的困难和高成本,胡金彦认为,主要原因是金融供求矛盾,因为金融供给的增长率总是有限的,而小微企业的各种资本需求却相对无限,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矛盾。从经济角度看,与当前经济低迷下企业的巨大需求相比,金融服务的供给仍然不足。就短期因素而言,宏观经济正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结构调整和疫情爆发造成的新的“三相叠加”,同时金融风险防控压力加大。长期因素主要是信息不对称、信用体系不完善、交易成本高、利润低、操作风险高等因素,这些是困扰小微企业融资的根本问题。银行本身也是一个信贷企业,所以它也应该给存款人提供信贷,在投放资金时必须考虑“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
鉴于目前的经济和金融形势,胡金彦认为,必须做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合。稳健的货币政策应科学把握反周期调整力度,准确把握“度”。在保证充足流动性的条件下,促进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的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要提高货币信贷的准确性,有针对性地支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小微企业等有发展前景但暂时困难的行业。创新和完善货币信贷政策工具,完善商业银行激励机制,通过市场化调动商业银行积极性,引导资金流向民营小微企业、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农村振兴、基础设施薄弱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积极财政政策应提高质量和效率,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引入有针对性的减税和减费措施,清理各类政府性基金行政性收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减少一般性支出,防范地方财政运行的潜在风险。
针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胡金彦认为要做好“两个核心、三个体系、四个改进”。“两个核心”是指以普惠金融和数字金融为核心,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改善信贷流程和信用评估模型,解决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三大系统”是指建设数字化社会信用体系、数字化金融服务体系和数字化风险防控体系。“四个完善”是指完善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拓展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渠道,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创新投贷款联动模式。
关于目前热门话题“新基础设施”,胡金彦认为政府在决策时应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的态度。有必要区分“新基础设施”和“新一轮基础设施”。在新一轮基础设施投资中,重点是提升质量和效率、转型升级和传统产业结构调整。鉴于当前反全球化的趋势和一些国家鼓励传统制造业的回归,我们应该重视对山东传统产业的保护。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曹认为,目前,受疫情影响,一些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要坚持“多管齐下、优势互补、综合配套”的原则,分阶段逐步缓解。一是重点企业。例如,主产业链中的重点企业和薄弱企业、各类科技型、创业型企业、业绩(增长、创新)达标企业、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等。建议制定具体指标进行层层筛选,并根据筛选结果分阶段、分程度、分类别采取措施;第二,重点银行机构。要鼓励各大银行机构进一步强化与企业共生共荣的理念,鼓励它们更加及时、充分地解决中小企业的实际困难。同时,对于一些小微企业,贷款不积极或不及时,或银行机构大规模搞“极端利率”(监管允许的最高利率),导致融资成本上升,应制定临时约束措施;第三,关键领域。例如,单个小银行机构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少,现有的基层或经营条件差的地区的小银行机构需要研究和出台一定的政策支持措施,帮助辖区内困难的优质小微企业度过难关。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王益民认为,在疫情形势下,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压力和困难突出,尤其是现金流紧张的问题更为明显。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仅仅依靠财政政策,中小企业的自救,加上直接的财政和税收支持措施,效果更加明显。从中长期来看,贷款和再贴现等货币政策需要与产业政策相结合。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要顺利完成金融服务政策的“最后一英里”,必须强调“三个思想”。首先是“战略思维”。针对小微企业固有的信息不透明、管理不规范、核心业务突出、缺乏抵押担保等融资缺陷,以及贷款需求短、小、频、急的特点,培育战略定位明确、小微金融品牌深度培育、形成可持续经营模式、真正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商业银行。二是“精确服务思维”。商业银行应积极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其在线客户获取、客户大数据等金融技术优势,实现信贷资金的准确投放。第三是“平台思维”。借鉴浙江经验,建立大数据驱动的精准服务和管理能力、业务模型(包括信贷业务)迭代创新能力、全流程模型控制和快速响应能力的支撑“平台”。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不断出台“真正”的政策,并全力推进政策的实施。可以说,工作已经做好了。但是,从长远来看,要从根本上改善民营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最重要的是培育地方金融生态,形成部门各司其职、职能互补的社会化体系;关键在于实现民营小微企业的信用重塑,促进自身信用的资本化。
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彭洪峰认为,当前疫情在全球蔓延后,欧美等国家采取了严格的隔离措施,产品需求迅速下降,对山东的机电、服务、家电等制造业和经济造成了很大影响。疫情对山东经济的影响在供给方和需求方是不对称的。与供给方相比,目前山东宏观经济的主要矛盾是消费需求的结构性下降和以企业订单急剧下降为代表的总需求不足,矛盾集中在需求方。目前,货币政策可以帮助企业解决恢复生产的供方问题,但不能直接解决产品滞销问题。对于存在不同程度供求问题的行业和企业,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果是不同的。建议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有必要明确哪些行业需要保留,哪些行业需要大力发展,哪些行业需要淘汰,这需要行业专家的干预,以便更好地为企业提供差异化和精准的帮助。为准确决策,山东应建立和完善全省企业大数据平台,实时掌握企业动态信息。同时,建立监督检查反馈机制,动态评估政策实施效果,进一步优化政策。
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规划研究所所长刘德俊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银行资金供给有限,企业需求无限,企业资金需求既有合理需求,也有不合理需求;银行风险控制的内在要求与政府的基本取向存在偏差。银行注重风险防控与追求利润的结合。政府更加关注就业和社会的稳定。两者之间存在市场导向和非市场运作的偏差;中小企业存在规模小、抵押品少、经营不规范、竞争力弱等自然问题。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所有的单位和环节都必须形成一个相对有效的体系,形成合力,这就需要银行、政府、企业和市场等各种因素的协调和配合,这样所有的政策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他建议:一是继续增加信贷,发展担保、保险、基金等多种新的金融形式,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第二,充分发挥政策合力,统筹国家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找到最佳结合点,形成合力,推动潜力大、科技好、效益好的中小企业发展,让好钢用在刀刃上。三是做好产品创新,针对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产品稀缺、手续繁琐等问题,鼓励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创新更多信贷产品。第四,鼓励银行集中主业,规范业务范围,合理确定投资比例,提高经营质量,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资金和信贷供给。五是进一步完善政府、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运用综合信用评估标准,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构建综合信用评估发挥重要作用的新型信用体系。我们应该重视政府的信用建设,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和落地效果。
周在会议总结中说,融资难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主要原因在于供求之间的内在矛盾。从现阶段来看,它反映了企业无限资本需求与银行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以及有限供给与无限非理性需求之间的矛盾。小微企业融资困难,很大程度上受一个地区的产业环境、信用环境、担保体系和信用信息系统的影响。做好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应遵循市场化和法制化原则,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今后,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将继续扩大与专家学者的合作,不断完善,增加良性互动,更好地将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相结合。
来源:索菲亚回声报中文网
标题: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围绕畅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寻良方”“求良策”
地址:http://www.sjx0.com/hsbjw/12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