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11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网4月24日电(记者李智)近日,复旦大学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长蒋世波通过“了解未来”科学讲座告诉记者,2020年1月21日,我们在“新微生物与感染”(emi)。《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份文件,呼吁“开发安全、高效、广谱的新型抗冠状病毒疫苗和药物。”
1月11日,新型冠状病毒基因上线,蒋世波、陆璐和几名春节期间未离校的队员组成了一个关键团队。他们立即分析了尖峰蛋白的序列,设计了多肽和疫苗抗原,并建立了一个伪病毒感染和细胞融合系统。他们联系了许多国内外合作单位进行基础合作研究,联系了国内外生物制药公司进行临床前合作研究。
目前,他们已经完成了6个新研究项目的研究,并在《自然》、《科学》、《柳叶刀》、《中药》、《cr》、《cmi》、《emi》、《vs》、《jmv》、《M&I》等中外专业期刊上发表了20多篇研究、评论和综述文章。据蒋世波介绍,中国的3个科研团队在短短10天内独立完成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分离、扩增和全基因序列分析,这应该算是一个历史记录。武汉病毒学研究所的石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新冠状病毒的发现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仅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这篇文章就被近80万人点击阅读,被引用近290次,这也可能是一项世界纪录。
今年3月6日,国家卫生委员会医疗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中伟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我们正沿着灭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流感病毒减毒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五条技术路线推进疫苗研究。综上所述,目前五条技术路线正在稳步推进。
他特别提到,在正常情况下,所有这些R&D过程一般都是串联的,即逐步进行。但这一次,为了加快疫苗的研发,采用了合理的并联。所有R&D部队都采取了一些合理的平行程序,集中优势兵力,不计代价地有效地促进了R&D的进步。
什么是“并联”?蒋世波说,按照正常的“串联”程序,疫苗研究的全过程——从初始抗原设计和制备到动物免疫、中和活性测定、动物攻击和保护实验、动物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和大规模生产——应该逐步进行,这需要几年时间。但现在我们希望在几个月内完成这些任务,所以我们不能遵循常规的“串联”程序,而需要采用“并联”程序。也就是说,许多团队同时在做,一些在测试中和活性,一些在做动物中毒实验和动物安全性评估,还有一些在进行临床试验。
为什么是“不计成本”?例如,一个团队发现疫苗在动物病毒攻击实验中没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而其他团队已经完成了几项下游工作,如大规模生产,以前的所有努力都白费了,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损失。因此,这种策略只能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采用。
美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快速进展。3月16日,美国现代生物制药公司宣布,由现代生物制药公司和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联合开发的抗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的第一阶段临床试验在美国西雅图开始。如果这种疫苗能够成功上市,它将是世界上第一种用于疫苗接种的mrna疫苗。目前,世界各地正在开发的疫苗有115种,已列入世界卫生组织(who)疫苗开发计划清单,其中5种已进入临床试验,18种已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在78个确认的候选疫苗项目中,56个由私营企业(包括制药厂)开发,另外22个由学术研究机构、公共部门和非营利组织领导。有如此多的私营企业愿意投入巨额资金来研究和开发针对新的和重现的传染病的疫苗,而这些疫苗不太可能盈利,这在过去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的。
蒋世波表示,COVID-19问世后,全球已有800多项与冠状病毒相关的新型临床试验注册(其中500多项在中国),包括疫苗、药物、治疗方案和诊断试剂,但其中许多都是重复项目。如果疫情在今年内缓解,这些项目中大多数可能会被拆除或暂停,这将造成巨大的物质和财政资源浪费,重复17年前非典的悲剧。“因此,我建议世界卫生组织和许多政府或组织应协调一致,尽快切断那些重复性项目和一些科技含量低或成功率低的项目,并挽救那些可能被浪费的资金,以支持那些从世界各地挑选出来的人。具有长期战略储备潜力和突出研究成果的科研项目,如研制广谱抗冠状病毒疫苗和药物。”
来源:索菲亚回声报中文网
标题:姜世勃:关注广谱抗冠状病毒疫苗和药物的研发
地址:http://www.sjx0.com/hsbjw/12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