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69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西宁4月14日电:宝刀与骏马——玉树草原的新传奇
新华社记者马、白马阳错
"血管里有马蹄声,眼睛里有神圣的阳光。"对于草原人来说,奔马和随身携带的宝刀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两件宝物,寄托了人们对游牧生活的热情和向往。
一把珍贵的剑
图加的家乡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安冲乡。17岁时,他开始向祖父学习制作藏刀。每天做两种模式,直到爷爷点头。他说,那时候,安冲镇家家户户都有制作藏刀的工匠。
安冲藏刀已有500多年的生产历史。它以其独特的技术、悠久的历史和精美的选材在藏区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过去的38年里,图加每天早上8: 00开始制作藏刀,有时直到凌晨2: 00才开始工作。他坐在一把木椅上,旁边放着几把锤子、铁钳、钢剪刀和不同大小的钢锉、一根细金线和四个金银模子。车间里充满了金属碰撞的声音。
“我们挨家挨户出售自己的藏刀。在去帐篷之前,我们先在草地上铺一条毯子,然后把藏刀一把一把地放好。”屠加说,30多年前,最昂贵的安冲藏刀可以换成一只公牦牛或30多只羊。
如今,随着藏刀技术水平和声誉的提高,牧民们开始为拥有一把安冲藏刀而自豪。安冲藏刀已经成为一种可收藏的工艺品,一把男刀价值超过10000元,一把女刀价值超过3000元。
2014年,土加创办了自己的工艺品公司,并与50多名学徒一起落户玉树地区扶贫工业园。那一年,公司赚了70万元。
“时代在变,但古老的工艺从未改变。切割工具仍然是手工制作的。”图加展示了羊皮制成的吹袋,他手上的各种伤疤清晰可见,他的右手无名指不见了。"烧伤、皮肤磨损和指甲损伤是常见的情况."他微笑着挥挥手。
马
在今天的藏区,赛马会已成为一年一度的草原盛会,帐篷散落在草原上,赛马、牦牛赛跑、藏族摔跤、射箭等活动精彩纷呈。
“还有最后一圈。”53岁的蔡哇手里挥舞着哈达,向飞奔的骑手大喊。在离玉树市60多公里的龙宝镇,50多名骑手正在为一个赛马会热身。
“他是‘青龙’的主人,每个人都希望在球场上有第二个‘青龙’。”龙宝镇大青村党支部书记戴江对记者说,上世纪90年代末,蔡华和艾玛“青龙”曾在青海、西藏、四川藏区的赛马俱乐部中驰骋赛场,多次获得冠军。
“曾经有人花60万元买我的马,但我没有卖掉它,因为它是我的家。”哇哦。过去,马是牧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早上,牧民骑马赶牛羊去吃草,晚上,他们在日落时分回到自己的帐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摩托车和面包车逐渐成为草原牧民行走和放牧的工具,养马的人越来越少。
近年来,深得人心的赛马会蓬勃发展,不但提高了马匹的价格,更为市民带来商机。目前,仅龙宝镇就有7场赛马,每年都有100多个良种小马诞生。
47岁的安格温·冉熙和他的儿子牵着两匹马悠闲地散步。安格温·冉熙是著名的致富专家。今年,他注册了一家文化旅游公司,并计划在龙宝草原修建一座藏族帐篷城,发展养马业,吸引游客骑马、射箭、制作酸奶和黄油,体验藏族传统生活。
“我家有130头牦牛。去年,冬虫夏草的收入超过7万元,赛马赢了3万元。”牧民蒋才说,他有一匹好马,名叫“黑龙”,每年的养殖收入在14万到20万元之间。
“黑龙”的皮毛又黑又亮,脖子上挂着一排铃铛。它的鬃毛被哈达缠住,高高地竖立在它的头上。跑步时,它的马尾辫会竖起来,速度极快。
在辽阔的玉树草原上,“拥有一匹好马,佩戴一把宝刀,拥有一种善良和英雄的品格”是无数康巴人的追求。
如今,虽然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作为伴随游牧民族几千年的“珍宝”,藏刀和藏马仍然承载着人们对草原和历史的深厚感情,书写着草原的新生活。
来源:索菲亚回声报中文网
标题:宝刀与骏马——玉树草原上的新传奇
地址:http://www.sjx0.com/hsbjw/11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