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08字,读完约5分钟
随着国家脱贫并进入决定性阶段,越来越多的贫困县成功脱贫;资本市场支持贫困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何防止已完成脱贫任务的县重新陷入贫困?如何盘活全国各界捐赠的扶贫资产?金融机构在服务国家和深化县域经济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2020年4月7日,在国务院扶贫办的指导下,建行信托、中信证券、交大基金、渤海证券联合举办了光伏扶贫电站资产证券化项目研讨会,就资本市场资产证券化创新的下一步工作交换了意见。与会同志对资产证券化产品在贫困县的前景,特别是光伏发电能力,都持乐观态度。一方面,近几年来,社会各界向贫困地区捐赠了大量光伏发电设施,积累财富利用率的提高需要资本市场的帮助;另一方面,贫困县的工业基础薄弱。受突发疫情影响,就业压力大,税源基础差。这可以被描述为通过光伏产能的资产证券化带来增量资金来帮助县域经济。 在产品设计理念和技术上,光伏产能资产证券化产品完全符合我国光伏扶贫相关政策的重点和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的管理方式,需要准确契合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的组织结构、运营模式和收入特点。光伏扶贫作为一种重要的扶贫方式,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奠定了重要的产业基础。光伏电站具有发电收入稳定、民族地区分散多样、收益路径清晰、历史现金流记录准确等特点,非常适合资产证券化融资。 建行信托是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和创新的龙头企业,其行业地位非常重要;渤海证券倡导公益,在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等交易所创新产品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CSI交通基金是一个对贫困县金融服务有深入了解的产业基金,已经成功帮助兰考县发行专项扶贫债券。在国务院扶贫办的统一协调下,充分发挥这三个机构各自的优势,以光伏发电能力资产证券化为突破口,盘活贫困地区现有资产,将极大地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金融供给方面结构改革的历史目标。
贫困县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捐赠,大量有形资产的产权结构也是多种多样的。许多资产都是有针对性地解决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的问题。因此,这些存量资产的管理效率正是贫困地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以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为主流的中国金融服务体系,对这些没有明确的财产抵押、缺乏实体信用的贷款需求存在服务错配现象。 大多数国家级贫困县的独立法人的财务结构也难以承担重任。贫困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无论是核心资本还是可动用资金的厚度,都与富裕地区不在同一个“数量级”,不能满足贫困县产业发展的需要。虽然有几个农村银行,但缺乏民间财富的持续支持,否则,他们怎么可能是贫困县?因此,结合光伏发电资产证券化的创新,贫困地区未来的金融改革可能有几个值得尝试的视角: 首先,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看,我国高收益债券市场建设和贫困地区政策性金融债券是一个具有明显“外部性”的领域。高收益债券被戏称为“垃圾债券”。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被用来为信用评级较低的企业拓展融资渠道,这些企业具有高回报、高风险的特点。在我国债券市场的建设中,一直存在着建设高收益债券市场的需求,但由于机构投资者的多元化有限,还没有成为市场的主流。贫困地区的资产证券化产品、项目收益债券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如果得到国家顶层设计的支持,是中国特色高收益债券中不可多得的细分领域。第二,我们应该鼓励发展“反贫困”工业基金。中国传统发展金融难以渗透到贫困县产业的“底层资产”,产业基金模式是最佳解决方案。贫困县脱贫后,迫切需要自下而上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带动县域经济的就业和税收。因此,充分发挥产业基金“产业专家+投资专家+风险控制专家”的定位,改变国有企业、富裕地区政府和金融机构“扶贫”的角色,通过直接捐赠款物成为产业基金的股东,以及“反返贫”产业基金专业团队的市场化评估,是一项具有广泛意义的政策创新。第三,要重视县级国有资产平台建设。培育“反贫困”产业是一项长期工作,县委县政府需要一个投资和管理的“起点”。在反贫困斗争中,县级国有资产平台主要是从民生的角度出发,承上启下,完成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弥补县级财政体制和弹性的不足。但是,一旦民生底线结束,县级国有资产平台应尽快转变角色,规范金融体系,理顺产权关系,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成为县域经济中的专业投资和资产管理公司。上述光伏产能的资产证券化、高收益债券的发行和融资以及各种“反贫困”产业资金可以通过县级国有资产平台进行对接,成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强大渠道。
来源:索菲亚回声报中文网
标题:存量资产证券化是贫困县“防返贫”的有效手段
地址:http://www.sjx0.com/hsbjw/11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