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91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北京3月27日电:大学“翻译”志愿者:用语言传播“中国经验”,帮助世界防疫
新华社记者魏
随着肺炎在COVID-19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传播,北京有这样一群年轻的志愿者,他们勇敢地为外国人提供语言翻译服务,希望通过“翻译”的力量传递防疫和保健的“中国经验”,帮助世界预防和控制疫情。
“帮助外国游客做好安全保护工作”
在距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不远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内,北京科技大学青年教师于带领近30名大学生志愿者为来京的外国游客提供翻译志愿者服务。他们从头到脚都“全副武装”,并穿着白色防护服。
这是一个中转中心,为在机场隔离后没有发烧、咳嗽和其他症状的乘客服务。像于这样的志愿者的任务是帮助外国游客填写个人信息,回答各种问题,平静他们的情绪。
虽然防护服长期缺氧,但他们还是煞费苦心地向每位外国游客解释防疫要求。于说,防疫安全知识已经深入人心。“我希望通过我们的语言服务,我们可以帮助更多的外国游客做安全保护。”
在首都机场和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楼,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30名大学生志愿者还为外国游客提供英语、日语等多语种翻译服务,并配合做好资料分发和数据统计工作。他们都是“90后”,平均年龄为21岁。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顾表示,志愿者平均每天工作10个小时。最初几天,他们人手不足。有些人连续三天上夜班,有些人直到凌晨1: 30才下班。截至3月23日,已为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438名外国游客提供了翻译服务。
“译者应该站在世界防疫的第一线”
韩林涛是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一名教师,最近几天一直非常忙。除了每天在网上向学生讲授课程外,他还必须与学校内外的40多名教师、学生和6种语言的专家协调,以执行一项紧急翻译任务——“预防和控制新呼吸道传染病的技术问答——场所卫生和个人防护”(“问答手册”)。
这本由相关专家撰写的中文书有20000多字。它通过100个问答的方式收集了中国在社区和家庭、办公室、交通、商场、学校等场所以及个人防护方面的防疫和控制经验。计划将其翻译成英语、韩语、日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和法语并出版。其翻译工作由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创新中心的教师和学生协调。
“现在疫情正在席卷全球,防控任务十分艰巨。中国的翻译应该站在世界防疫的第一线。”韩林涛说,翻译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各国人民迅速了解和掌握防疫和控制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为了在两周内高质量地完成翻译工作,北京语言大学迅速组建了一支由六种语言的资深教授和外国专家组成的精英翻译团队,汇聚了中外师生参与翻译和校对工作。“每个人每天都有完整的课程,他们都利用业余时间翻译。经过最初的复习、修改、讨论、修改等程序,很难做到每天晚上十一点或十二点。”韩林涛说道。
郝,北京语言大学法语专业研究生,现居四川,是法语组八名翻译之一。“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翻译,达到出版水平,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位23岁的女孩说,但每个人都自愿尽可能高效地做这件事。
在她看来,中国已经采取了严格和科学的措施来防治这种流行病,有效地控制了这种流行病,现在许多国家正在经历着中国所经历的困难。“作为语言专业的学生,我们希望通过翻译来传播中国的防疫经验,为抗击疫情做出我们的贡献。”
“借助金融媒体普及防疫知识”
为了让留学生和在华外国人及时了解疫情防治信息,北京语言大学还开发了“传染病防控外语交流”语言服务产品。截至26日,推出了25种语言的75个句子的微型视频和多媒体文本,涵盖日常预防措施、入境预防措施、个人保护措施、医疗常用句子和许多其他领域。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田烈鹏表示,仅“语言资源高技术创新中心”这一公共数字上,该产品的视频播放量和转发次数就超过了3.2万次,其中近1.2万次是通过电脑和手机进行的。
“我们将根据国内外最新疫情和实际需要,继续丰富‘外语交流’的内容和语言。《问答手册》出版后,还计划进行二次加工和开发,借助更方便使用和推向世界的媒体技术,推出视频、图形和文本。”田烈鹏说道。
"抗击疾病和战胜流行病是人类的共同命运和使命."韩林涛表示,许多外国人可能不知道中国在抗击疫情方面做了多少努力,也不知道中国获得了多少保护经验。“我希望通过我们的翻译服务,让外国人士及时了解更多的防疫知识,做好防护工作,让他们了解更多的中国人和中国精神。”
来源:索菲亚回声报中文网
标题:高校“翻译”志愿者:用语言传播“中国经验”助力世界防疫
地址:http://www.sjx0.com/hsbjw/10819.html